引言
哲人:人并不是住在客观的世界,而是住在自己营造的主观世界里。你所看到的世界不同于我所看到的世界,而且恐怕是不可能与任何人共有的世界。
不为人知的心理学“第三巨头”
而且一提到心理学,人们往往只想到弗洛伊德或荣格的名字,但在世界上,阿德勒是与弗洛伊德、荣格并列的三大巨头之一。
再怎么“找原因”,也没法改变一个人
哲人:你的朋友并不是因为不安才无法走出去的。事情的顺序正好相反,我认为他是由于不想到外面去,所以才制造出不安情绪。
哲人:也就是说,你的朋友是先有了“不出去”这个目的,之后才会为了达到这个目的而制造出不安或恐惧之类的情绪。阿德勒心理学把这叫作“目的论”。
心理创伤并不存在
我们给过去的经历“赋予了什么样的意义”,这直接决定了我们的生活。人生不是由别人赋予的,而是由自己选择的,是自己选择自己如何生活。
弗洛伊德说错了
无论过去发生了什么样的事情,现在的状态取决于你赋予既有事件的意义。
青年:您是说问题不在于“发生了什么”,而在于“如何诠释”?
如果过去决定一切而过去又无法改变的话,那么活在今天的我们对人生也将会束手无策。
苏格拉底和阿德勒
哲人:为什么那么急于得到答案呢?答案不应该是从别人那里得到,而应该是自己亲自找出来。
你想“变成别人”吗?
他这么说:“重要的不是被给予了什么,而是如何去利用被给予的东西。”你之所以想要变成 Y 或者其他什么人,就是因为你只一味关注着“被给予了什么”。
你的不幸,皆是自己“选择”的
一味执著于“被给予了什么”,现实就会改变吗?我们不是可以更换的机械。我们需要的不是更换而是更新。
人们常常下定决心“不改变”
你之所以无法改变,是因为自己下了“不改变”的决心。
哲人:要想改变生活方式需要很大的“勇气”。面对变化产生的“不安”与不变带来的“不满”,你一定是选择了后者。
你之所以不幸并不是因为过去或者环境,更不是因为能力不足,你只不过是缺乏“勇气”,可以说是缺乏“获得幸福的勇气”。
你的人生取决于“当下”
你现在首先应该做的是什么呢?那就是要有“摈弃现在的生活方式”的决心。
阿德勒的目的论是说:“无论之前的人生发生过什么,都对今后的人生如何度过没有影响。”决定自己人生的是活在“此时此刻”的你自己。
一切烦恼都是人际关系的烦恼
我们要想体会孤独也需要有他人的存在。也就是说,人只有在社会关系中才会成为“个人”。
哲人:我再重复一遍:“人的烦恼皆源于人际关系。”这是阿德勒心理学的一个基本概念。
自卑感来自主观的臆造
你现在也有各种“自卑感”并深受其苦吧?但是,那并不是客观上的“劣等性”,而是主观上的“自卑感”。
自卑情结只是一种借口
只要处理得当,自卑感也可以成为努力和成长的催化剂。
哲人:同样道理,“自卑感”和“自卑情结”两个词也必须分辨清楚,绝不可以混用。
越自负的人越自卑
最健全的姿态应该是想要通过努力和成长去弥补欠缺部分,例如刻苦学习、勤奋练习、努力工作等。但是,没有这种勇气的人就会陷入自卑情结。
阿德勒明确指出“如果有人骄傲自大,那一定是因为他有自卑感”。
青年:……也就是说,自卑情结和优越情结从名称上来看似乎是正相反的,但实际上却有着密切的联系?
哲人:阿德勒说:“在我们的文化中,如果要问谁最强大,那答案也许应该是婴儿。婴儿其实总是处于支配而非被支配的地位。”婴儿就是通过其弱势特点来支配大人。
人生不是与他人的比赛
请想象一下这种情形:虽然行进距离或速度各不相同,但大家都平等地走在一个平面上。所谓“追求优越性”是指自己不断朝前迈进,而不是比别人高出一等的意思。
不与任何人竞争,只要自己不断前进即可。当然,也没有必要把自己和别人相比较。
当一个人想要做自己的时候,竞争势必会成为障碍。
在意你长相的,只有你自己
如果在人际关系中存在“竞争”,那人就不可能摆脱人际关系带来的烦恼,也就不可能摆脱不幸。
之所以有很多人虽然取得了社会性的成功,但却感觉不到幸福,就是因为他们活在竞争之中。因为他们眼中的世界是敌人遍布的危险所在。
“无法真心祝福过得幸福的他人”,那就是因为站在竞争的角度来考虑人际关系,把他人的幸福看作“我的失败”,所以才无法给予祝福。
人际关系中的“权力斗争”与复仇
哲人:是啊,我们既不能乘坐时光机器回到过去,也不能让时针倒转。但是,赋予过去的事情什么样的价值,这是“现在的你”所面临的课题。
哲人:这种情况下,对方的目的是什么呢?是纯粹想要讨论政治吗?不是。对方只是想要责难挑衅你,通过权力之争来达到让不顺眼的你屈服的目的。这个时候你如果发怒的话,那就是正中其下怀,关系会急剧转入权力之争。
承认错误,不代表你失败了
不是的,我们应该学习不使用怒气这种感情的方法,因为怒气终归是为了达成目的的一种手段和工具。
眼镜模糊了,只能看到眼前的胜负就会走错道路,我们只有摘掉竞争或胜负之争的眼镜才能够改变完善自己。
人生的三大课题:交友课题、工作课题以及爱的课题
哲人:首先,行为方面的目标有“自立”和“与社会和谐共处”这两点。而且,支撑这种行为的心理方面的目标是“我有能力”以及“人人都是我的伙伴”这两种意识。
原则上来说,根本不可能存在不需要与他人合作完成的工作。
要不要活在别人的期待中?
在赏罚式教育之下会产生这样一种错误的生活方式,那就是“如果没人表扬,我就不去做好事”或者是“如果没人惩罚,我也做坏事”。
并且,如果不能够得到任何人的表扬,那就会很愤慨或者是下决心再也不做这样的事情。很明显,这是一种不正常的想法。
哲人:你不是为了满足别人的期待而活着,我也不是为了满足别人的期待而活着。我们没必要去满足别人的期待。
哲人:过于希望得到别人的认可,就会按照别人的期待去生活。也就是舍弃真正的自我,活在别人的人生之中。
得不到认可就非常痛苦,如果得不到别人和父母的认可就没有自信。那么,这样的人生能称得上健全吗?
例如,有人会想:“因为神在看着,所以要积累善行。”但这是与“因为没有神,所以可以无恶不作”之类的虚无主义相对的一种思想。即使神并不存在,即使无法得到神的认可,我们也必须要活出自己的人生。
但是,如果工作的主要目标成了“满足别人的期待”,那工作就会变得相当痛苦吧。因为那样就会一味在意别人的视线、害怕别人的评价,根本无法做真正的自己。
把自己和别人的“人生课题”分开来
哲人:基本上,一切人际关系矛盾都起因于对别人的课题妄加干涉或者自己的课题被别人妄加干涉。只要能够进行课题分离,人际关系就会发生巨大改变。
哲人:能够改变自己的只有自己。
即使父母也得放下孩子的课题
信任别人,这是你的课题。但是,如何对待你的信任,那就是对方的课题了。
但请你这样想,干涉甚至担负起别人的课题这会让自己的人生沉重而痛苦。
如果你正在为自己的人生而苦恼——这种苦恼源于人际关系——那首先请弄清楚“这不是自己的课题”这一界限;然后,请丢开别人的课题。这是减轻人生负担,使其变得简单的第一步。
放下别人的课题,烦恼轻轻飞走
那么,人为什么会如此在意别人的视线呢?阿德勒心理学给出的答案非常简单,那就是因为你还不会进行课题分离。把原本应该是别人的课题也看成是自己的课题。
请不要这样想,而是要反过来这样看:“因为不想工作,所以才制造出一个讨厌的上司。”或者认为:“因为不愿意接受无能的自己,所以才制造出一个无能的上司。”这就成了目的论式的想法。
首先要思考一下“这是谁的课题”。然后进行课题分离——哪些是自己的课题,哪些是别人的课题,要冷静地划清界限。
砍断“格尔迪奥斯绳结”
阿德勒说:“没有学会直面困难的孩子最终会想要逃避一切困难。”青年:但是,这种想法也太枯燥了!
对认可的追求,扼杀了自由
因为一心不想招人讨厌,所以就发誓忠诚于全部 10 个人,这就像陷入民粹主义的政治家一样,做不到的事情也承诺“能做到”,负不起的责任也一起包揽。当然,这种谎言不久后就会被拆穿,然后就会失去信用使自己的人生更加痛苦。
为了满足别人的期望而活以及把自己的人生托付给别人,这是一种对自己撒谎也不断对周围人撒谎的生活方式。
自由就是被别人讨厌
真正的自由是一种把滚落下来的自己从下面向上推的态度。
哲人:是你被某人讨厌。这是你行使自由以及活得自由的证据,也是你按照自我方针生活的表现。
但是,八面玲珑地讨好所有人的生活方式是一种极其不自由的生活方式,同时也是不可能实现的事情。
如果想要行使自由,那就需要付出代价。而在人际关系中,自由的代价就是被别人讨厌。
毫不在意别人的评价、不害怕被别人讨厌、不追求被他人认可,如果不付出以上这些代价,那就无法贯彻自己的生活方式,也就是不能获得自由。
不畏惧被人讨厌而是勇往直前,不随波逐流而是激流勇进,这才是对人而言的自由。
“拼命寻求认可”反而是以自我为中心?
你正因为不想被他人认为自己不好,所以才在意他人的视线。这不是对他人的关心,而是对自己的执著。
你不是世界的中心,只是世界地图的中心
我们首先是作为共同体的一员从属于共同体,能够感觉到在共同体中有自己的位置并能体会到“可以在这里”,也就是拥有归属感,这是人的基本欲求。
但是,阿德勒心理学认为归属感不是仅仅靠在那里就可以得到的,它必须靠积极地参与到共同体中去才能够得到。
在更广阔的天地寻找自己的位置
如果了解了世界之大,就会明白自己在学校中所受的苦只不过是“杯中风暴”而已。只要跳出杯子,猛烈的风暴也会变成微风。
当我们在人际关系中遇到困难或者看不到出口的时候,首先应该考虑的是“倾听更大共同体的声音”这一原则。
活在害怕关系破裂的恐惧之中,那是为他人而活的一种不自由的生活方式。
没必要固执于眼前的小共同体。更多其他的“我和你”、更多其他的“大家”、更多大的共同体一定存在。
批评不好……表扬也不行?
人表扬他人的目的就在于“操纵比自己能力低的对方”,其中既没有感谢也没有尊敬。
我们表扬或者批评他人只有“用糖还是用鞭子”的区别,其背后的目的都是操纵。
自卑感原本就是从纵向关系中产生的一种意识。只要能够对所有人都建立起“虽不同但平等”的横向关系,那就根本不会产生自卑情结。
有鼓励才有勇气
正因为把人际关系看成纵向关系、把对方看得比自己低,所以才会去干涉。希望通过干涉行为把对方导向自己希望的方向。这是坚信自己正确而对方错误。
因为人会因为被表扬而形成“自己没能力”的信念。
假如你会因为得到表扬而感到喜悦,那就等于是从属于纵向关系和承认“自己没能力”。因为表扬是“有能力的人对没能力的人所作出的评价”。
哲人:如果以获得表扬为目的,那最终就会选择迎合他人价值观的生活方式。
有价值就有勇气
如果希望得到表扬,那就只能迎合他人的标准、妨碍自己的自由。
阿德勒的见解是:人只有在能够感觉自己有价值的时候才可以获得勇气。
只要存在着,就有价值
因此,请不要用“行为”标准而是用“存在”标准去看待他人;不要用他人“做了什么”去判断,而应对其存在本身表示喜悦和感谢。
无论在哪里,都可以有平等的关系
如果你与某人建立起了纵向关系,那你就会不自觉地从“纵向”去把握所有的人际关系。
不是肯定自我,而是接纳自我
建立起共同体感觉。这需要从以下三点做起:“自我接纳”“他者信赖”和“他者贡献”。
而另一方面,自我接纳是指假如做不到就诚实地接受这个“做不到的自己”,然后尽量朝着能够做到的方向去努力,不对自己撒谎。
说得更明白一些就是,对得了 60 分的自己说“这次只是运气不好,真正的自己能得 100 分”,这就是自我肯定;与此相对,在诚实地接受 60 分的自己的基础上努力思考“如何才能接近 100 分”,这就是自我接纳。
哲人:是的,我们并不缺乏能力,只是缺乏“勇气”。一切都是“勇气”的问题。
信用和信赖有何区别?
哲人:在相信他人的时候不附加任何条件。即使没有足以构成信用的客观依据也依然相信,不考虑抵押之类的事情,无条件地相信。这就是信赖。
就像我反复提到的一样,如果能够进行课题分离,那么人生就会简单得令你吃惊。
工作的本质是对他人的贡献
哲人:首先,真诚地接受不能交换的“这个我”,这就是自我接纳。同时,对他人寄予无条件的信赖即他者信赖。
并且,如果把他人看作伙伴,那你也就能够在所属的共同体中找到自己的位置,继而也就能够获得“可以在这里”的归属感。
青年:也就是说,要想获得归属感就必须把他人看作伙伴,而要做到视他人为伙伴就需要自我接纳和他者信赖。
相反,阿德勒把为他人牺牲自己人生的人称作“过度适应社会的人”,并对此给予警示。
我们只有在感觉到自己的存在或行为对共同体有益的时候,也就是体会到“我对他人有用”的时候,才能切实感受到自己的价值。
年轻人也有胜过长者之处
我们应该思考的不是他人为我做了什么,而是我能为他人做什么,并积极地加以实践。只要拥有了这种奉献精神,眼前的现实就会带有截然不同的色彩。
正因为接受了真实的自我——也就是“自我接纳”——才能够不惧背叛地做到“他者信赖”;而且,正因为对他人给予无条件的信赖并能够视他人为自己的伙伴,才能够做到“他者贡献”;同时,正因为对他人有所贡献,才能够体会到“我对他人有用”进而接受真实的自己,做到“自我接纳”。
“工作狂”是人生谎言
但是,在这里绝对不可以搞错这样一个事实:任何情况下都只是攻击我的“那个人”有问题,而绝不是“大家”的错。
从这一刻起,就能变得幸福
也就是“幸福即贡献感”。这就是幸福的定义。
哲人:如果能够真正拥有贡献感,那就不再需要他人的认可。
总结一下哲人的主张,就是这样:人只有在能够感觉到“我对别人有用”的时候才能体会到自己的价值。
追求理想者面前的两条路
哲人:无论是希望特别优秀还是希望特别差劲,其目的都一样——引起他人的关注、脱离“普通”状态、成为“特别的存在”。
甘于平凡的勇气
青年:但、但是……哲人:拒绝普通的你也许是把“普通”理解成了“无能”吧。普通并不等于无能,我们根本没必要特意炫耀自己的优越性。
人生是一连串的刹那
哲人:但是,假如人生是为了到达山顶的登山,那么人生的大半时光就都是在“路上”。也就是说,“真正的人生”始于登上山顶的时候,那之前的路程都是“临时的我”走过的“临时的人生”。
看似像线一样的人生其实也是点的连续,也就是说人生是连续的刹那。
舞动人生
也许是这些人在人生的每一个瞬间都活在“此时此刻”吧。也就是说,不是活在“在路上”的人生之中,而是时常活在“此时此刻”。例如,梦想着成为小提琴手的人也许总是只看见眼前的乐曲,将注意力集中于这一首曲子、这一个小节、这一个音上面。
人生就像是在每一个瞬间不停旋转起舞的连续的刹那。并且,暮然四顾时常常会惊觉:“已经来到这里了吗?”
最重要的是“此时此刻”
我们应该更加认真地过好“此时此刻”。如果感觉能够看得到过去也能预测到未来,那就证明你没有认真地活在“此时此刻”,而是生活在模糊而微弱的光中。
人生是连续的刹那,根本不存在过去和未来。你是想要通过关注过去或未来为自己寻找免罪符。过去发生了什么与你的“此时此刻”没有任何关系,未来会如何也不是“此时此刻”要考虑的问题。
的确,把人生当作故事是很有趣的事情。但是,在故事的前面部分就能看到“模糊的将来”;并且,人们还会想要按照这个故事去生活。我的人生就是这样,所以我只能照此生活,错不在我而在于过去和环境。这里搬出来的过去无非是一种免罪符,是人生的谎言。
对决“人生最大的谎言”
不要把人生弄得太深刻。请不要把认真和深刻混为一谈。
人生的意义,由你自己决定
青年:只要自己心中有他者贡献这颗星就一定能够有幸福相伴,有朋友相伴!
哲人:而且,我们要像跳舞一样认真过好作为刹那的“此时此刻”,既不看过去也不看未来,只需要过好每一个完结的刹那。没必要与谁竞争,也不需要目的地,只要跳着,就一定会到达某一个地方。
哲人:也就是,如果“我”改变,“世界”就会改变。世界不是靠他人改变而只能靠“我”来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