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努力

刘媛媛的逆袭课

刘媛媛

Preface 自序 我不想死于一事无成

其实努力不辛苦的,真正辛苦的是无望的坚持。

如果一个人不知道自己脚下的路通向何方,更不懂得正确的走路姿势,那他的每一步都是难的,每一次坚持都是痛的。

但如果你知道自己在哪里,要走向哪儿,怎么走,就根本不会在意自己吃了多少苦,流了多少汗。

别把宝贵的时间,浪费在有用的事情上

如果你认为一件事情只要有用,不管是能提升生活质量还是工作效率,就值得去做,你会很容易陷入努力的沼泽。

二十几岁的你,一定要想明白这三个问题

未来找到的那件能够让你充分绽放的事情,无非就这三种:你喜欢的。你擅长的。你眼下拥有的。

认识自己是个漫长的过程。你要看很多书,从书中去寻找自己的影子,解释自己解释不了的事情,认识自己没有认识到的那一面。你还要细心地观察自己的情绪,了解自己需要什么,应该怎么做。

《非暴力沟通》的书里讲,在与人的交往中,人起码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讨好期;第二个阶段是独立期;第三个阶段是平衡期。

将来未必会成为歌星,但是他们用自己的努力证明了自己到底可以做到哪一步,以及自己是否适合。即便那个答案是根本不适合,他们也是拥有答案的人,而不是拥有遗憾的人。

弯下你的腰,在走一条花路之前,走你的水路、泥路、坎坷不平的土路。别在 40 多岁的时候,去吃 20 岁的苦。

目标制定:为什么你制定的目标,从来完不成

在定目标的时候,不要总盯着自己的目标看,要盯住实现目标的步骤。

什么是关键结果?就是这些结果实现了,目标就实现了。

制定目标的时候仪式感越强,对目标的忠诚度越高。仪式感和忠诚度的关系很微妙。

你拥有的那些,正在毁掉你

最终得出结论,再辛苦工作三十年,就可以拿到三百万。我说:“这就是你的余生,你在这个世界上剩下的时间,还可以变现出三百万。”

向上走是一条很艰难的路,你要克服地心引力往上攀爬,这过程中要付出诸多代价,原地不动却很简单,向下走则更迅速。

人哪,放不下的那些,无非就是虚假的安全感和虚荣心而已。

甜蜜点和能力圈:不懂的事情,一定不要做

李小龙在文章中写过这样一句话:要改变我们现在的状况,我们必须意识到我们是什么样的人。所谓的有前途的事情,我们不一定要做。

巴菲特说:“若干年后你会开发出一种过滤器,我明白我所谓的能力圈,所以我就待在那个圈子里面,我不担心那个圈子以外的东西。明确你玩的是什么、你在哪里有优势非常重要。”

查理·芒格甚至还说:“我能有今天,靠的是不去追逐平庸的机会。”

如果你能找到自己能力圈里那些投入产出比高的机会,让这两个区域重合,你的人生就会爆发出巨大的成功。

我们每个人都要有这种意识,寻找和建设自己的能力圈,对于这个圈内的东西,你必须非常了解、擅长、精通,这个圈子越大,你的世界就越大。

你必须知道自己能力圈的边界在哪里。这样你就能知道你面临的这个机会到底在不在你的圈子里面,进而你才能决定要不要抓住这个机会,要不要挥杆。我们必须克制住随意挥杆的冲动。

为什么我说,喜欢的事情不要选

但这就是存在于年轻人中的怪现象,实际上我们并不了解理想职业的日常工作,我们喜欢的只是这份工作带来的财富和光环。

到现在,我对我的工作不只是喜爱,可以说是有些敬畏,它不是“兴趣”这两个字可以概括的。

这种一时兴起想做的事,在遇到挫折的时候,很容易放弃,更何况我们随时可能有别的一时兴起。

其次,不要把兴趣当成即时满足。

《游戏改变世界》这本书里说到,实际上人是喜欢艰难的工作的,如果一件事情太过容易,会让人很快就感觉无聊,无法长期投入其中。

你一定要坚持到成就感发生的时刻,再去判断自己是不是真的有兴趣。

即便是喜欢的事情里,也藏着不喜欢的部分。

位置选择:你所在的位置,决定你的价值

如果真的去做金钱投资的话,大家肯定不会相信这样的鬼话:往哪儿投资都一样,投哪个项目都行,只要坚持投资就可以。可是为什么在投资自己的时间跟精力的时候,就会相信只要坚持,在哪儿努力都一样呢?

成功三角形:逆袭必备的三种技能

我改变不了拿到的牌面,但是我擅长改变自己。

如果要打破恐惧的话,可以先把失败带来的后果一一列明,物质的、精神的、人际的、机会的,最好为每一个后果标注上对应的办法。

我们的人生当中,面临失败的次数,远远比成功的次数要多。所以当你经历失败的时候,必须以一种长线思维,来看待自己所处的失败点,你得允许自己的人生有起伏。

所有的失败,对我来说都是练习。

我们把自己做的每一件事情,都当作人生中的一次练习。

事实上整个人生都是一个漫长的练习过程,我们在这个过程当中优化自己的各项技能,这个过程就犹如日常测验,考得不好,才知道自己哪里做得不好,才有优化的可能。

触底不见得会有反弹,因为反弹力不是来自你跌得多惨,落得多低,而是源于分析和消化失败的能力。

换句话说,我们找到的失败原因,必须给我们清楚的行动指示。到底做到什么程度,就不会再失败了,这样的分析才是有效的。

用正确的方法去分析失败,这样失败才是礼物,才是所谓的成功之母,它们是生活里的练习题,正是它们检查出了我们的薄弱之处,让我们成长为更强劲的人。

加入杠杆:让你的努力,带来翻倍的收获

还有一些人,根本不会思考这个问题。他们会徒手挖掘,并且被自己的辛苦感动。

常常问自己这样一个问题:除了我自己的努力之外,我还能够加持的其他杠杆是什么?如何撬动一个,就能搞定更多?

六步循环:让你没有做不成的事

自我定位—瞄准目标—制定策略—执行反馈—调整行动—最终完成。

勤奋是一部分人的天赋,却是另一部分人的策略。我从不鼓励人瞎勤奋,每一分努力都要有目的,早起有早起的意义,读书有读书的效果,绝对不要无目的和无策略地学习和工作。

这就是目标被解释的过程,从“我想考北大”到“我要考到 240 分”,到“我要搞定那些不会做的题目直到百分比达到 80%”,到“我今天已经做了 50%,还有 30%”。

模糊的目标,要不断地去解释它们,把它们转化成一个更具体的内容,这样我们才能够找到途径。

很多时候,目标之所以没有达成,就是因为目标太多了。

现代人一事无成的原因之一,就是太贪心。

所以在你定好自己的目标之后,要告诉自己“我只有这一个目标,其他的都不是,所有的事情都要为这个目标服务”。

我们习惯于把策略部分给忽略掉,直接从目标跳到行动,导致很多行动对目标是无效的。

定策略有几个步骤。第一,找出通往目标的障碍和问题;第二,找出解决这些问题和障碍的方法;第三,方法之间成为系统;

所以制定策略的第一个步骤,就是找出真正的障碍和问题。

什么是系统?一辆自行车就是系统。各个零件之间是相互配合的,组成了一个整体,让自行车动起来,这叫系统。

要非常清楚自己的思考过程是什么,你可以把它写下来,你也可以说给别人听。

“坚持”这件事情本身是有方法的,是需要学习的。我们经常犯的一个错误就是认为坚持、毅力这些东西,都是天赋。

效果=时间 × 精力 × 目标 × 策略 × 专注度 × 熟练度。

人生错题本:最好用的进步神器你有吗?

进步的本质就是纠正每一个错误。

错误率低是一个巨大的竞争优势

我看过王小波的一个采访视频,他说,中国人、外国人都是人,是人就有共通之处。既然能伤害到你,那么也可能会伤害别人。推己及人是个能力,也是个可以通过反复训练掌握的技术。

把每一次不好受,都当成题目做透

什么叫“真正的原因”?如果我用其他方法来替代那个错误的做法,结果发生了改变,只有这个时候才算找到了真正的原因。

反思是人类成长最重要的步骤,你的一天有没有进步,可能就取决于这二十分钟。

我在自己的人生错题本上写过这样一句话:每一次错误,都是进步的机会。

但是成功地绕过那些错误的坑,绝对可以更少地浪费精力和时间,用更小的代价去成长。

笔记和 GTD:消除内心声音,提高专注度

未完成的工作比已完成的工作保持得更好,这种现象就叫“蔡格尼克效应”(Zeigamik effect)。

物品方面,保持一个原则,那就是用什么留什么,不要因为可能会用到,就不肯丢。

根治拖延症:亲测有效的及时行动方法

人会低估未来任务的难度。

拖延的第四个原因,就是我们的大脑会小看未来的收益,看重现在的收益。

可是你不能把人生中最重要的梦想,放在去世的头一天去完成,如果完不成的话,你就再也没有机会了。时间根本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多。

你的计划越小,拖延的概率就越低。

在生活中选择越多,可能压力越大。

做得差也比不做强。这个观念一定要深深地植入自己的脑海中。最蠢的就是因为害怕做得不够完美,而迟迟不敢开始。

精力有限理论:时间花到哪里,哪里就是你的人生

我们想要的一切,不管是跟家人之间的亲密感情,跟朋友之间的友情,还是工作的成绩,都是需要拿时间和精力去换的。

越穷的人越不在意自己的时间。

精力管理最重要的原则:比做什么更重要的是决定不做什么。

如果你不做这个取舍的话,你的大脑会一直帮你偷懒。真的,不要轻易相信自己的大脑。

大脑进化得这么完善,根本就不是为了去处理复杂的工作,而是为了不断地帮人类偷懒,偷懒的目的就是节能,否则每件事情都要去想,会耗费太多脑力。

要努力地增加投资时间,控制不必要消费的时间,杜绝浪费,尽量缩短必要性消费。

第一个原则:一定要有时间投资意识,重视时间的未来效益。

所以我们每个人其实都是投资人,投资人的工作就是找项目,投钱,然后等回报。找到好项目就赚了,项目不好就赔了。

省出来的时间不是要让你躺着歇着,而是让你去处理跟你的智力和能力更匹配的事情。

决定要不要做一件事情,需要问自己两个问题:第一,做这件事情会让我快乐吗?第二,这件事情对我有用吗?

我想说的是,时间价值有高有低,我们人一生的价值,就是所有时间价值的总和

我们浪费掉哪怕一个钟头,我们失去的就不是这一个钟头,而是这个钟头本身可以给我们带来的更多收益。

千万不要成为那种到了 40 多岁,发现自己能干的事情越来越少的人。

热爱:懒惰不是你人生的死敌,不热爱才是

演讲进行到大概三分之一时,乔布斯提出了下面这条建议:“你需要找到你所爱的东西……成就大事的唯一方法就是热爱自己所做的事。如果你还没有找到,那么继续找,不要停下来。”

热爱,让我们珍惜生命,让我们潜力无穷。

真正的苦是什么?是你不得不做不喜欢做的事,是你一直在被人追着赶着管着往前跑,是你每一分钟都觉得自己在浪费生命。

很早以前看过雷军说的一句话,他说:“编程的原因是喜欢,不是为了别的。从摸上电脑的那一刻,我就知道,这才是我的世界。我一心一意地想做个程序员,尽管知道很累。”

我们不喜欢为了别人去拼搏。所以,人生的每一个选择,你都要自己做。

不过这个尝试并不是说一定要辞掉工作,而是通过学习来寻找。

懒惰,它不一定是你成功路上的敌人,它可能只是一个结果。被动的生活,无聊的工作,才是效率的死敌。

深度工作:专注的时间,才有意义

这些命题太过重要,因为那些抢夺和消耗你注意力的人根本不会为你的庸庸碌碌负责。

在我们这个时代,谁能够专注,谁就具备了巨大的竞争优势,谁就有可能出头。

一定要知道自己解决的问题和要达到的目的是什么,不要给自己无意义的量化目标,比如应该工作三小时,应该做十道题,等等。

为了能够全身心投入,我们要让自己紧绷一点,挑战一个难度适中的任务,当这个任务稍微超过你的技能,又不会超过太多的时候,便是你最容易专注的时候。

意志力是有限的,这个知识点应该已经不需要多阐述了,当你身体不舒服的时候,大量的意志力因为忍耐而被消耗,当天的学习和工作效率会奇低无比。

牛人一能迎难而上,二能硬着头皮继续。

你做这件事情专不专心,做得好不好就会影响别人的成绩,所以这时候你一般会特别专心。

永不放弃:让坚持变得更容易

所以坚持并不是一个“鸡汤”的词语,有策略的人才更容易坚持,知道怎么能做到的人,比相信怎么能做到的人更容易坚持。

有及时的反馈和能够快速找到调整的方法,这两个要素能让你一直坚持下去,甚至上瘾。

如果你能及时开始不拖延,专注其中不分心,坚持很久不放弃,你就会成为行动的巨人,人群当中极少数的卓越者。

焦虑自愈:过得太舒服,可能是因为没有进步

但我是真的焦虑,而且我很少掩藏这种焦虑去假装体面和成功,我只是反复跟自己说,越焦虑,越要努力。我把这当成天分,也当成宿命。

既然焦虑,那就滚去做题。具备了这种心态之后,反而可以把心态这个问题给忘掉,更专注于需要复习的内容。

所以恢复秩序很重要,事情可以多,但是不可以乱和没有着落。

对幸福的期待本身就是幸福的。

很多时候,我们之所以觉得焦虑,其实不是因为现在的生活太难,而是因为我们对未来不够期待,不认为会有好事发生,觉得等待我们的都是我们不想要的。

你的焦虑和恐惧,不值一提。最坏的结果,也会被时间和死亡忘记。

不管是考试,还是准备一次演讲,充分准备本身就是在增加确定性,即便不能够完全确定,但是准备的过程本身就可以缓解焦虑。

许多紧张和焦虑是懒引起的。

人生的选择不计其数,选择之所以让人焦虑,是因为不确定自己会因为选择失去什么,更不确定得到的是否值得。

我要什么?什么是有意义的?我是如何看待自己和世界的?到底什么是好的生活,什么是我应该追求的?

因为我认为好的生活不是结果好,而是生存体验好,如果追求结果的话,我们每个人的结果都是死,所以在过程中的体验才重要。

我们总喜欢把不得已挂在嘴边。但其实人生中的不得已,大半都是自己的选择。

她如果不听从父母的话,父母也不会不爱她,是她自己觉得顺从很重要,才选择了违背自己的意愿。

慢慢地我就总结出了一个道理:不要和身边的人比高下,越比只会越向下,越比只会越焦虑,而与那些遥远的顶尖的高手对标,反而会带来动力。

练习幸福:这些小方法,可以让你更开心

很多人在激发自己正面情绪方面都比较无能,干什么都不高兴,天大的好事也很难让他积极起来。

上大学的时候,我发现我每天都被一种朦胧的焦虑和痛苦笼罩着,并没有发生什么事情,但是自己就是活成了皱巴巴的、不舒展的模样。

对于积极情绪的表达和分享,会扩大自己的积极情绪。这不仅是一种性格,同时也是一门技术。

所以当你开心的时候,你要说出来。当你遇到好事情,你一定要分享。

不开心这种事情,说多了真的会不开心。

不开心的时候,我就会拿一张纸把生活中所有值得感恩的事情写下来,立刻就能感觉到满满的正能量。

幸福是个很深刻的命题,需要你增强能力,拥有信心,找到归属,有所爱恋,掌控人生,主动选择。

一个人之所以能够幸福,并非因为生活中那些令人不愉快的事情都被消除了,而是因为有令人幸福的事情在发生。

心智成熟:有勇气面对现实的人,才是真正的猛士

每一道题,都是进步。

面对“我不行”的事实,真的太难了。只要不面对,好像就可以假装问题不存在。

丢掉幻想,准备斗争!面对现实,解决问题。

解决问题的能力是一个人身上最核心的能力。你能解决多少问题,你就拥有多少价值。

她身上最大的限制因素,就是一旦问题复杂、稍有难度,在她目前的能力之外,她就想躲避。

哪里有难题,哪里就有借口。

任何形式的逃避,不管是把原因归咎于外界和别人,还是因为懦弱和懒惰想要拖延,都只会让问题变成你生活的阴影,你以为不面对就没事,殊不知它一直紧紧跟着你。你永远无法自由,也无法幸福。最后你就会成为问题本身。你会自我厌弃,再也找不回信心。

这是没有方法论的一件事情,只能勇敢,勇敢地面对不想面对的那部分问题和事实,克服自己想逃跑的冲动。

人是从问题、挫折和磨难当中汲取力量的,从而变成一个处变不惊的、游刃有余的、勇敢且智慧的人。

性格自由:做自己的资格,不是每个人都有的

人就是这样,如果你不确定对自己的认知,就需要把判断自己的权利交给别人。

对生活中的问题,要有自己的明确态度,可以被说服,但是绝对不盲从。

仔细地观察自己是一个非常庞大的工程。不过这个工程非常必要,活在这个世界上,我们最大的底牌就是自己,如果连底牌都不清楚,这局必输无疑。

现在的我已经知道完美是不可能的事情,我有缺点,就像太阳里有黑子一样,是自然定律。

如果自我评价和自我期待落差太大,就容易自我否定和自卑。

对待自己要像对待孩子一样,有些地方做得不好,要去教他;有些时候表现得人品很差,要去批评。对他不要做过高的期待,也不做过低的评价,让他逐渐地进步。

学会不生气:别让情绪成为你进步最大的阻力

世上本多风雨,最可怕的是自己本身就是风雨的一部分,自己就是成功路上最大的绊脚石。

情绪控制能力差的人,很难成就什么大事。因为情绪会带来严重的内耗。

我很小的时候就发现,很多人之所以情绪暴躁,容易生气或者受伤,是因为他假设这个世界是完美的。

人之所以有那么多烦恼,情绪之所以那么容易失控,就是因为我们认为这个世界应该是完美或必须是符合我的想象的。但实际上,可能世界上大部分的事情都不完美。

越不理解的人,越容易痛苦。

脾气坏有时候跟无知和狭隘确实有关系,并不单纯是因为性格直。

当你看不惯他人,或者他人没有按照你所谓的“更好的方法”去做,你会难受的。

所以不假设和对方是平等的,以及去想象自己高对方一等,你会变得更包容。

所以你看,生活当中那些不爱吵架的人,未必胸襟宽广、脾气好,只是他们想去或者拥有一个更大的世界。而被一点小事就牵动情绪的人,往往活得非常狭窄。

回来以后感觉自己仿佛井底之蛙,不想着怎么爬出井底,反而因为错过了一片云而伤心。不值得,也不重要。

尤其第三条非常有用,超出眼前的世界,去看更远的未来,去更远的远方,当你有这样的信念,就不会因为有人踩了你的脚而花时间生气,或者停下与他争吵。

好多话本身就是矛盾的来源,说出来以后只会激化矛盾。

发泄的时候情绪不受控制,表达方面就会有很多失误,责怪了爱人,羞辱了孩子,发泄完了,你觉得好了、开心了,但是忽略了他人的感受,伤害了彼此之间的情分。

负面情绪太多,会严重地消耗你的意志力。

当你被情绪绑架和控制,你会失去行动力,也会失去幸福的能力。

重塑大脑:只要成功六次,你就能成为自信的人

其实我想说的是,钱确实不能带来自信,就像我们在前面说的,赚钱却可以带来成就感。

最终形成底气的原因,不是账户上有多少钱,而是我所得到的一切都是我自己亲手奋斗而来的,千金有散尽的一天,但是我曾经做到过这件事情,这个事实永远不会改变。

而自信的关键不是拥有得多,或者比别人多,而是“足够”。这种足够感是笃定的来源。

我在看到朴树和窦唯这类人的新闻时就经常感慨,其实自信不是看上去神采奕奕和气势强大,而是一种保全自我的从容。而毁掉这种从容的就是比较。比较之后的欲求不满,会让人自我否定。

没有深度自卑过,就不会有刻骨的拼命。

自信的来源是什么?外部反馈和自我认可。

今天的失败只能证明我“今天”不擅长做“这件事情”而已。

失败的时候要想,只是我努力的范围不对,或者时机不对罢了。

或许是因为我学习得不够,或许是我努力的方法不对,只要我把错误的行为模式替换成正确的,就有可能改变结果。

所以当我失败的时候,我不会觉得我这个人不行,或者我未来没有希望,我会想:正确的行为模式到底是什么?别人是怎么做的?别人和我的差别在哪里?

敏感自卑的人都有这样的习惯,只要出错,问题就在我。这社会有时候也很残酷,人们更喜欢在弱者身上找原因。

但其实父母和孩子本身就是分离的个体,怎么可以把自己的幸福寄托在另一个人身上呢?哪怕这个人是家人。

从心理学上讲,人更容易喜欢喜欢自己的人。渐渐地你也会得到他的反馈,他也会表达对你的喜欢和赞美。

不强大的人,怎么社交才有用

社交,实际就是社会交换。

在社交中我们是需要投入成本的,最直接的就是时间、精力,有时候还有金钱。

我们要做的很简单,找到自己可以提供的社交价值,降低他人与自己社交的成本和风险,就能交到朋友。

看上去是他成就了别人,但是同时他也成就了自己。

最好的自我介绍就是在那短短的几分钟内,展示出你的社交价值来。

如果你觉得自己的社交价值不够的话,一定要展示开放帮助的状态,这样也可以帮助你交到更多的朋友。

然而事实是,人一定要有社交价值,一定要被别人需要,被别人接纳,这样他才能满足自己的归属感需求。

如果一件事情对他来说并不为难,那么你并不需要和他关系多铁,只需要让对方感受到你的仗义和善良,或者让对方看到你的资源,他就有可能帮助你。

亲密层的人是需要你耗费最多时间去经营和打理的,需要用爱和耐心跟他们相处,这决定了你的生命质量。

亲密层的关系处理好了的话,你的幸福感是持续的,你会拥有满满的能量。

再往下,人脉层就是用真诚与善良去相处,一定要给对方一种感觉,就是他来找你帮忙,你一定会帮他。其实你未必能帮到他,但是给人这种感觉很重要。

主动求助,不要担心拒绝,再大方回报,这是我近些年来很重要的社交经验。

印象管理:成为你想成为的人

反之也有人总是迎合和讨好,这类人一般都有自我认同的焦虑,在外面对他人越点头哈腰,回到家以后对自己越不满意。

从心理学上讲,我们会喜欢频繁暴露在我们眼前的人,会喜欢自己熟悉的事物。这就是曝光效应。

人们喜欢讲好消息的人,不喜欢讲坏消息的人。

把自己和好消息连接起来,不要总是传播坏消息。

最后就能总结出一个道理:如果你喜欢自己的某一方面,别人也会喜欢;如果你假设别人喜欢你的某一方面,到最后别人就真的会喜欢。

那些以为对面的人很讨厌自己的人,在交谈过程中表现得小心翼翼、戒心重重、畏畏缩缩,对方也真的就讨厌他们了。

这个实验表明,如果我们的期待是积极的,我们就会表现得积极,别人就会用积极的方式来回馈我们;

所以切勿为了一时的爽快和存在感,让别人对你期待过高。

你完全可以先主动降低你在别人那里的期待值,然后再有意识地去突破,去做超出期待的事情。

刚认识一个人的时候,可以试着降低他的期待,然后忽然有一天,你做了一件超出他期待的事情,他对你的印象会立马扭转,且牢牢固定。

说话交易理论:如何说话才能受欢迎

当倾听者付出了成本之后,不能让他亏本,要让他开心、有获得感,这样他的大脑就能产生多巴胺,而多巴胺会令人上瘾,他会忍不住来找你说话。

我当时听到这个故事,就默默地跟自己说,爱和关心有时候不能代替“你辛苦了”这四个字,因为有些时候真的是很辛苦啊。说出来,才表示你看到了,你懂了。

每一次开口说话都想想,这段话对别人有用吗?有什么用?会让他开心,会让他觉得自己被人喜欢,还是能为他解决问题?

感谢加上表扬,能让你的话价值翻倍。

有些人的表扬和夸奖是无用的,为什么?因为这个人本身就没什么价值。对于自己不认可的人,得到他再多的夸赞也没有快乐可言。

背景知识:阅读理解能力,是最基础的能力

郝景芳曾写过:现实中的教育系统,负担的第一功能往往并不是培养,而是选拔。选拔实际上并不涉及教育理想,而是一种资源分配。

具体来说,一个人的学习速度和学习能力的强弱,其实取决于他过去学习的东西,取决于他过去积累了多少,记忆了多少。而我们大脑当中积累和储存的知识,可以称为“背景知识”。

信息被呈现的时候,本身就是跳跃性的,如果背景知识不充足,理解能力则会不到位,就会觉得深奥和艰涩。

如果你说一句话,对方在大脑中根本调不出任何有用的东西去帮助他理解,就是不灵。

读书是获取背景知识最快捷的方式之一,不用亲身经历,不用总和人亲自沟通,就可以让自己的大脑迅速丰富起来。

理解程度的不同,又决定了你能记住多少。如果你拥有相关的背景知识,你只需要把你理解到的新知识归类到过去的记忆和经验中。

深度思考:把问题想明白,然后解决掉

发展满足型产业,比如看一些明星的花边新闻、家长里短,让这 80%的人沉溺在安逸当中,从而失去上进心,也失去深度思考的能力。这样的话,他们慢慢就不会抗争了,他们会期待媒体为他们思考,会被娱乐信息占据全部思考能力等等。这个战略,就是著名的奶嘴计划。

“你为了我好”跟“我要听你的”之间没有逻辑关系,你对我好并不代表你是对的,出于为我好的目的,也可能做出对我有伤害的事情。

偏见总有一天会遭受挑战。

你会从一个特别敢说话、什么都敢说的状态,到一个不怎么敢说话、小心谨慎的状态。其实这是好事,这证明自己开始因为有知而不再无畏。

上推式思考的关键就是,在看到信息的时候,不跟着信息下定论、说情绪,而是反推为什么,往上推论。

在上述两个案例当中,主要采用原因链条法往上推,这个方法要求大家一定要问为什么,问到不能再问为什么为止,找出事情的根本原因,然后再下结论。

以上是我给大家提供的关于上推的三种路径:第一种路径,追溯原因的链条,为什么之后的为什么;第二种路径,追溯证据的来源和可靠性,看看提供的证据是准确还是不准确;第三种路径,时空追溯法,过去是不是这样,我们也可以平行看一下其他的对比对象是怎么回事。

下推式思考的精髓,就是假设。

在我们这个时代,信息太多了,如果没有深度思考的能力,就会像一个陀螺一样,反复被抽打,今天被这个煽动,明天被那个启发,最终一定会付出代价。

吸星大法:那些学得快的人,到底厉害在哪里

但年龄绝对不等于智慧。

因为一个人的成长不只是需要学习材料,还必须要思考加工。

这就好比生活确实给了人许多题目,但是架不住你一道不做,所以许多三四十岁的人仍犹如巨婴。

同样,有些人做一道题学到的东西比别人做十道题都多,并且懂得自己找题做,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二十多岁的人可以比四五十岁的人还要成熟和有智慧。

许多人以为增长见识就是多去旅行,或者多见世面,这是个大错特错的想法,因为只看是没有用的,没有深度参与或者深度思考,就跟你复习的时候看书一样,眼睛滑过去了,什么也没记住,脑子一动不动。

虽然我未曾亲身经历,但是我也思考过许多比我的经历更复杂和更庞大的事情。这才是见世面。

有人喜欢坐着鼓掌,有人喜欢看戏骂人,但是他们最终都只会成为他人的消费品。

当出现一些问题跟热点事件的时候,首先要问自己对于这个问题是怎么想的,一定要独立思考,明确阐述自己对这个问题的观点,然后再去理解不同的观点。

当我们能够为社会创造更大价值的时候,却选择做一份价值更小的工作,其实也是一种形式的浪费。

学习就是加速度

我在演讲时说过,命运给你一个比别人低的起点,是希望你奋斗出一个绝地反击的故事。

家境比我好的人一大把,受教育程度比我高的人也太多了,但正是因为起点低,压力大,所以我比常人更舍得吃苦,更敢于面对。

肤浅学习只能让你了解,不能为你解决。

好吧,实际上我们公司就是没有谁带谁的说法,在实践中学习,遇到问题主动询问和自己动手,就是最好的学习。

第一步,做一个问题清单,列举自己眼下最想解决的问题是什么。

第三步很关键,是一个非常好用的技巧,就是从目录跟框架出发,先去了解一下这本书讲的是什么,找出其中最着急阅读的章节开始读。

对待文字,人类的心情是很庄重的。没有出现音频和视频的年代,也就是文字时代,文字就是智慧的象征,著书立说就是一个学者的终极追求。话,可以随便说,书,不会随便写。

这就是我为什么推荐大家去书里找答案,在书里,你能找到一个更谨慎的答案,你也能找到一个更系统的答案。

那些厉害的人,都是自学的。学习得多了,学习本身就成了能力,就成了普通人最不凡的武器。

End 写在最后: 年轻没有用

你总觉得年轻人有无限可能,但如果像你这个样子过着一成不变的生活,那未来只有一种可能:你会成为一个更老的自己,不会有任何其他的事情发生。

但就像我之前说的,时间是最大的成本,做事最好有连续性,在一件事情上积累一年和五年,感受是不一样的,资源也是不一样的。

有句话说,对于我们普通人,在一个领域去深挖是回报率最高的做法。

在职场上也是这样,不会做的事情、做错的事情、麻烦的事情、不喜欢的事情,不要逃避和偷懒。

所有的生意,都是人的生意。懂人,才能赚到钱。

读书,锻炼,学习某样技能,这些事当中只要有一件可以坚持十年,你就能颠覆自己的命运。

工作太重要了,人生价值需要在工作上体现,理想生活和承担责任也需要工作来保障,所以别为了任何人牺牲你的事业。

不要为了合群而压抑自己,凡是勉强努力才能合群的,本身就不是你的圈子。如果始终无法融入一个圈子,最应该做的就是换一个。

只要一个人性格无害、品格正直,就不会没有朋友。

如果你在假期一味地放纵只会更累。

你必须要知道,自己来到这个世界上到底是做什么的,什么样的你才是最舒服的。做自己规划好的事情,不要被无意义的人或者事牵绊,不要生闲气。不要被他人为你塑造的形象所累,不要被称赞和好评绑架,不要相信任何一种他人告诉你的人生目标,例如生孩子。

自立的人才有安全感。不管你有任何愿望,你有任何想买的东西,不管你想过哪一种生活,都要靠你自己来做到,来完成。